“没有互认感”,群众告别“长跑”
栏目:公司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20 10:43
每年141万人,不用跑腿、不用证件,社保福利、惠民补贴自动到账——这是亳州市通过“无意义互认”改革取得的成果。近年来,亳州重建依法治国待遇资格认证制度,修正“互认不敏感”模式,推动政务服务从“政策找人”向“政策找人”转变,已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鲜明实践。 “以前每年都要到社区去,排队填表、拍照,行动不便的人还要家人陪同,非常困难。” 10月10日,在亳州市谯城区花溪楼街道桑园社区,78岁的退休职工周义达回忆。现在,就像超过1.4磨坊城里的离子福利领取者,他再也不用担心资格认证问题了。乘公交、看病、买药、刷信用卡消费……日常行为数据被系统自动捕捉并智能比对,成为“生活状态”的证据。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梅艳介绍,改革将于2023年启动,认证结果也在民政、卫生、教育等10个部门22项“既认可又重复使用”,让群众告别“多办双证”。 “这次改革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法律思维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亳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宋健表示。当地政府严格遵守《社会保险办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形成“非纳入”制定《资质认证“互认”服务规范》,明确数据采集、使用、管理全流程制度,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在数据使用方面,亳州市坚持“最少必要”原则,仅采集身份信息等必要数据,严格限制资质认证用途,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建立举报举报奖励机制,严肃打击保险诈骗、诈骗行为,筑牢资金“安全网”。 “过去,当认证期到来时,社区会不知所措。现在只要上门把那些数据不具备可比性的人筛选出来就可以了。”谯城区学阁街道幸福社区社保专员王淑丽感叹,工作量大大减少了。d,有更多时间为居民提供服务。据统计,“无感互认”模式节省管理成本80%以上,减少原生层面工作量90%以上。系统比对成功率超过85%,共安全分配资金158亿元,追回违法资金78.98万元,实现资金安全与便捷服务的“双赢”。目前,亳州的“无感互认”模式已被政府选为国家法制建设并公示,并被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列为共同案例​​,上海奉贤区等多地纷纷前来学习。此次改革不仅重建了资质认证政务服务模式,也为国家推广资质认证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制定法律政府政策。 “我们将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从‘单打独斗’向‘全面提升’迈进。”宋健表示,未来,亳州将继续以法治思维驱动服务创新,让更多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的法治力量。 (记者任蕾)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