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亚那前总统称赞中国技术让人们看到未来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22 10:48
圭亚那前总统唐纳德·拉莫塔近日接受中国日报《新相哲》专访。 10月21日,《中国日报》刊登了采访摘录。主要内容如下: 本周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为回顾过去、规划未来提供了重要契机。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不仅在管理或经济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重申了中国高质量、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最让我惊讶的是,中国的科技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追赶世界,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发达经济体。发展速度确实如此考虑到中国近年来必须缩小的差距,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在某些领域,我认为中国已经领先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各级教育水平较高,为推动创新、培养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近日,当我参观某公园的机器人展区时,我仿佛走进了“未来世界”。机器人执行诸如制针之类的任务。这些技术不仅促进科学进步,还应用于医疗保健等领域,有望延长人类寿命。看到这些机器人承担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真是令人惊奇。这项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摆脱繁重体力劳动并专注于他们真正热爱的职业的机会。尤其引人入胜的是人形机器人,它展示了中国如何应对潜在的劳动力短缺。中国已在多个领域应用机器人技术,填补经济转型空白信息。这些发展体现了“十四五”(2021-2025年)倡导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并将在“十五五”中继续推动。我相信,科技与日常生活和生产之间的无缝连接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推动中国的转型。让我欣慰的是,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工业领域的骆驼,还有家庭生活。例如,家庭机器人将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促进性别平等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影响力超越国界。在我的祖国圭亚那,中国技术——其中大部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施的——通过建设道路、桥梁、会议中心和酒店等基础设施发挥了变革性作用。这些项目弥合了两国巨大的发展差距,为两国带来了互利共赢。值得赞扬的是,中国已经不附加任何条件,但与地方政府合作提供专业知识和指导,同时尊重国家合作伙伴的主权和愿望。这与西方机构的干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西方机构往往会加剧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我记得参观了一座由中国支持在我国建造的新桥,其精度和卓越的工程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一些因管理不善而延误或陷入困境的外资项目不同,这座桥不仅按时竣工,而且在预算之内。同样,中国酒店和会议中心的建设将增强当地旅游业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些项目清晰地展示了中国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规划理念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地区也很明显,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创造了 opportunity.growth 广告。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中国主导的项目,从铁路港口到城市发展项目,显着提升了地区互联互通和经济活力。中国追求互利共赢,不谋求单边利益,强调共同繁荣理念,这对国际和平至关重要。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指责相反,中国始终与伙伴国发挥建设性作用。而且,中国的管理理念还体现在计划力与市场力的独特结合上。借鉴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用创造性和主动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克服当代挑战,成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者,电动汽车和机器人技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科学规划、专业实施,五年规划不仅成为一项官僚任务,而且成为转型的路线图。此外,中国以长远的眼光来应对环境和生态挑战。北京已经从1996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一座雾霾笼罩的城市变成了今天一座绿色、充满活力的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绝非表面现象。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采取了全面战略,涵盖脆弱能源、电动汽车、城市规划和宣传行动。中国正在利用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等先进技术应对生态挑战。从城市绿地拓展、河流保护和治理,到工业节能减排,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追求是有目共睹的。 F或圭亚那等资源丰富的南方国家,它为协调发展、技术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相呼应,绿色转型将是“十五五”的重中之重。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推动青少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能相结合,是体现中国整体思维的举措。例如,中国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项目经常为学校和社区开展教育推广活动,鼓励学生从小接触科学。这种前瞻性的方法确保了技术进步与人才发展同步,我认为信任是维持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些发展表明,中国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还在于知识的战略应用、对国际化合作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改善国内和全球福祉的坚定承诺。创造力、务实精神、长远眼光和尊重别国主权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典范,也激励着那些寻求实现发展、社会和团结与环境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国家。随着中共中央四中全会的召开,世界将再次见证中国高瞻远瞩、包容创新的规划始终是中国成就和全球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王辉、周凤梅、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