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穿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只需要一刻钟的时间吗?位于上海、江浙交界处的“源头”,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标志性建筑——方庭水院。在这里,“一亩三分地”思维被打破后,爆发出的协作能量超乎想象。而这,正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大棋中的一个精彩转折。 “十四五”期间,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其背后的三大“法宝”是什么?这将如何恢复中国经济的未来? 《有事业励志|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新一季第六集上线。蔡志兵 中央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学校(国家行政学院)给了我们答案。大家都知道长三角一体化程度很高,那么现实中跨越上海、江浙需要多长时间呢?到这里只需要15分钟。我身后的那栋楼叫方亭水院。地处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这是长三角地区典型的“会客室”。我现在所在的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该示范区覆盖上海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虽然占地面积只有2、413平方米,但其集成水平却处于全国前列。 5月28日拍摄的方亭水庭院外景(无人机照片)。新湖某通讯社(纪子健 摄)这里,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示范区已开通8条省际公交线路;公共服务互认,在医疗保险、教育、人才职称等领域探索跨省共享互认的有效办法;营商环境互联互通,嘉善企业在这里办理吴江营业执照仅需一个多小时。这些成就充分说明长三角地区在打破“一亩三分”思维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将带动全国其他地区从“单打独斗”走向“齐心协力”发展。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地区发展差距继续缩小。形成了各有所长、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发展水平看,“十四五”期间,我国一体化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等关键节点,预计到“十四五”末期的2025年将达到140万亿元,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从发展差距来看,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西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由2021年的21.1%提高到2024年的21.3%,从2021年的2.5倍提高到2024年的2.34倍。从发展经验看,始终立足于比较发挥机构优势、加快发展优势互补、发挥机构机构优势,是我国实现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法宝”。根据比较优势,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事半功倍的进步。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明显。如果区域发展忽视这些差异,一味追求著名的“高精尖”产业,很容易事倍功半。因此,区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产业选择必须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做到粮宜用、农必须农、工业必须工业、商业必须商业,把有限的、宝贵的发展资源集中到较小的投资上。 5月19日,一场惠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郝寨镇石桥村农作物收获。新华网(张炬 摄)作为我国主粮省份之一,河南省位列第二,即河南省充分发挥粮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成功培育出“双汇”、“三全”、“白象”、“威龙”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包子、3/5的汤圆、7/10的饺子,成功打造了万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基于优势互补,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实现了强强联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区域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以发展特色有用产业为主攻方向”大量案例证明,体现区域特色的帕建特色有用产业,不仅是推动区域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实现区域联盟、发展优势互补的有效路径。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的机器人安装车窗玻璃。新华社记者李波摄长江新能源产业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40%、全球25%以上。这是我国新型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这个产业之所以如此繁荣,关键在于长三角地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新能源汽车公司 长三角可以解决问题4小时车程内供应所有配套件:例如上海可以提供由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向西约200公里的江苏常州,可提供作为“心脏”的电动电池;向南2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可以提供完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产业分工强强联合,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竞争优势。立足体制优势,找准起点,实现长远发展。如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难的长期过程。 “十四五”期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为确保为了让各地深度参与、持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成功构建了既有约束力又有方向性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在发展起点上,国家和省两级具有约束力的地域空间法规已经编制完成。规划体系采用“三区三线”体系,明确不同区域的土地和功能定位,勾勒主线,识别红线,划定各区域发展底线。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公平竞争评价条例》的颁布、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等措施,地方性破坏性竞争、市场保护等行为将得到彻底终结。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应对各种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更紧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