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匠、安徽工匠绝活丨伟大国家“领袖”出
栏目:成功案例 发布时间:2025-11-01 10:42
据央视宣城新闻10月30日报道(记者赵家辉),捞一张宣纸大约需要7秒的时间,而在108道宣纸制作工序中,这无疑是最重要的7秒。自1986年2月加入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铲纸工以来,周东红已在水箱工作了近40年。这个角色他重复演了近2000万次。他那双长满老茧的双手创下了年均完成150%劳动任务的纪录,并且始终保持着100%的真实率。经过40年的坚持,我们做到了100%的正品率。 “第一帘水深,第二帘水浅”。随着纸帘在水箱中左右移动,一张宣纸逐渐展开。水的深度、纸浆的稠度、手的力度、配合的程度……都是影响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宣纸的好坏、厚薄、成败。既然目前还无法被机器替代,那就全靠师傅们的经验了。所以,纸钓的技术要求是最高的,容不得半点差错。您1985年师从大师时,为何选择纸捞工艺?周东红说:“我学徒的时候正值夏天,晒纸车间的温度高达40、50摄氏度,一进去我就满头大汗了。后来来到了纸钓,我觉得挺简单又凉快,就选择了纸钓。” “这个偶然”的选择,是成为好工匠的第一步。作为纸钓行业的“天花板”,周东红既能钓薄的四尺宣纸(2.8公斤“一刀”,即一百张),也能钓最厚的四尺宣纸(11.4公斤“一刀”)。他还擅长制造高难度的“绑流”他和搭档的速度很有默契,不到20秒就能钓到一张纸,一天最多能钓到1800张纸左右。从1988年开始,周东红连续15次被评为先进制造商,成为了著名的钓鱼高手,纸们找到他,想聘请他来做管理,并答应给他丰厚的薪水。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周东红犹豫过、动心过,但最终他选择留下来,“如果我继续努力,也许我能把这门手艺做得更好。”2015年,周东红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属于全国第一批“全国优秀劳动者”;2016年,周东红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劳动者”、“安徽最美人物”。省》;2017年2月,他荣获全国梅奥第一届劳动奖章; 2023年被认定为特种技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传承变革,不失热情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宣纸,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周东红也有了新的身份、新的任务。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的测试和新技术的研发上。 2010年,周东红提出用塑料代替遮阳杆制作纸帘床,避免了传统遮阳杆发霉、断裂等缺点,大大延长了帘床的使用寿命,也为公司节省了资金。次年,他提出用机械开槽代替手工,并提出使用不锈钢等建议采用代替木材制作纸药桶,节省了大量制作宣纸的人力、物力。此后,周东红先后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周年庆典”、“建军80周年纪念”等数十种新产品的试制。作为骨干技术人员参与了宣纸邮票的试制,填补了我国纸质邮票印制技术的空白。除了创新产品和技术,周东红还想带出更多徒弟。由于师傅在学徒期间个人生产率大幅下降,每天至少浪费100-200张纸制成的纸,因此有太多的造纸师傅不愿意拜师。周东红主动找到车间主任,承担起指导徒弟的责任。他说:“这是一代又一代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我一定要算弟子!”在他的指导下,近20名徒弟成长起来,每个人都成为了纸捞工坊的主要基础。2023年9月,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宣纸捞”荣获“十大最受欢迎绝技”之一。周东红师傅在现场展示了他的纸捞技艺。“我一直都是工人。”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转行后不再年轻。到了林木普,周东红只要系上围裙,站在水槽旁,依然动作敏捷、全神贯注,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正确指导每个徒弟,这是周东红对宣纸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始终如一的热情。
服务热线
400-123-4567